中国教育报(20170511):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典型经验摘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

时间:2017-05-11作者: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浏览:859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典型经验摘登

 

立足学生特点 开创思政工作新格局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学生工作战线对标全国高校思政会和中央31号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学生特点,创新理念思路和政策举措,努力使各项工作目标落地、各项改革任务生根、各项工作要求开花结果

1.出思路,从新角度破题。突出一个重点,就是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把握三项任务,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务工作者队伍和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加强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两个课程体系建设,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和监督两个体系。推进三项创新,就是加强网络思政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实践育人能级。坚持四风齐抓,就是抓好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校风学风和机关作风建设。

2.出实招,用新方法答题。立足大思政”“大党建,抓队伍、推动全员育人,抓内容、融入全程育人,抓格局、落实全方位育人。统筹推进队伍建设和全员育人。制定专门文件,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80的比例设置一线辅导员岗位,并对专任教师兼职从事辅导员等思政工作提出两年以上的年限要求。推广本科全员导师制,所有专任教师都要参加本科生导师工作。一、二年级按照师生比1∶81∶20配备书院兼职导师,三、四年级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配备专业导师。引导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创新创业、课外学术创新、社会实践项目导师,以及学生海外交流期间的海外导师。鼓励更多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思政工作者参与思政课、党课等教学工作。融合推进理论武装和全程育人。推进大学者写小书等理论普及教育。落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华文化系列精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覆盖全校、辐射全国。针对关键少数,抓好学生党建,发挥党建对班团建设、学生组织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针对最大多数,打造光华论坛、市长论坛等品牌,讲深、讲透、讲活世情国情,开展校风学风专题教育活动。整体推进多课堂联动和全方位育人。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以学科为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示范建设。构建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主线的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建立具有复旦特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行修身养德六大计划,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构建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融入思政课、学生党建、专业教学、田野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建立覆盖所有学生的思政课实践学分考核要求。

3.出实效,以高质量交卷。一是绘制施工图,把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监督纳入校内考核评价体系和党内监督体系,实行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政工作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二是编制考核表,把党建和思政工作纳入校内巡视内容,把院(系)党建和思政工作年度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每年单列思政工作绩效下拨各单位。三是锻造问责尺,对履行责任不力、思政工作和党的建设长期薄弱的,追究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

  

防治并举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推动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贯彻落实,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实施统一领导。制定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建立独立建制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挂靠学生工作部,并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纳入思政工作队伍的管理系列。二是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举办“5·25心理健康节”“3·20心理健康周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健康成长。通过领袖才能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自我拓展训练、生涯发展设计等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推进形成优良的班风校风。开展一系列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心理健康课程,对创新创业学生团队提供心理指导。三是提升工作水平。经常性开展专题培训,定期召开讲座与沙龙,帮助辅导员学习和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团体辅导技术、危机干预方法等心理学方法,提高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与工作效能。

2.着力预防和解决制约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问题。聚焦制约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做好预防和疏导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心理普查。每年9—10月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认真撰写心理普查总体报告及各院系的分报告。二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在第一课堂,现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活中的实用心理学”“自我拓展训练14门课程,每学期选修学生达1200人。在第二课堂,每年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30余场、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沙龙20余场。三是切实加强干预工作。建立院系心理健康工作室危机个案的月汇报制度和危机个案管理制度,指导院系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对于出现学习、经济、情感问题、言行异常、就业困难等特殊情况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工作模式,确保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3.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一是构筑三级工作体系。在学校层面,由学工部、心理中心组织和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根据需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并进行危机预警和干预。在院系层面,普遍设立院系心理健康工作室,建立院系心理联络员制度。在学生层面,由学生心理协会开展自助性心理教育活动,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加强朋辈的心理辅导。二是强化三支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由专职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心理团队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每位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指导3—5个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辅导员和学生团队进行业务培训。三是完善保障机制。配备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所,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系统,建设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实验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保障。

  

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为目标,积极构建德育与智育协同的学生工作体系,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1.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德育与智育协同的学生工作体系。加强系统化设计。践行KAQ2.0人才培养理念,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目标。抓好规范化实施。优化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深化专业教育,倡导交叉培养,创新思政教育,促进四者融通;严肃课堂纪律,出台有关管理办法,确保学术研究无禁区但要有规范、课堂讲授高水平且要有纪律;科学设置通识课程,使通识课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德;优化思政课程,增强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专业化教育。建立分层分类的理论能力实践课程体系,在宽思路、厚基础、重内涵、重实践前提下,形成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体系;组建辅导员工作室,通过论坛、课程超市、课题与大赛等,不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2.突出思政工作位置,深化四个课堂的建设与实践。强化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高校思政课创新计划、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在通识教育中融入德育,润物无声地传达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丰富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深化预备党员与党建骨干培训,开展两学一做微党课大赛,组建理想信念宣讲团等;打造10个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中心、6个思政教育特色示范基地、4项自主素质训练计划,近3万名学生直接受益;弘扬和践行浙大精神,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办好学生节,每年吸引10余万人次。拓展第三课堂境内社会实践。发起一带一路中国大学生公益联盟,710余支团队、7600余名学生参与;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获得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校生创业团队达200余支,获创业投资达4亿元。加强第四课堂海外交流研修。夯实学生国际视野与国际素养,本科生交流比例超40%。制定出台本科生海外交流的实施方案和资助办法,设立本科生海外交流专项经费,开发本科生对外交流服务平台,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有一次出国(境)经历且修满2学分。

3.增强体系有效协同,完善管理运行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注重工作顶层设计。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优秀专职辅导员向思政理论课教师合理流动,并规定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职称,须至少担任一年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或新生之友且考核合格。完善学生工作体系。成立本科生院,学生工作处纳入其中,处长兼任本科生院副院长,优化本科管理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协同。成立园区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连续6年实施新生之友寝室联系制度,每年1400多名教师成为新生之友,深化完善三全育人。加强工作条件保障。依托书记、校长信箱”“书记有约等,畅通言论渠道。依托党员之家、师生咖啡吧、教工之家,创设交流空间。依托百万心平奖教金评选、师生爱心基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推进工程建设资金等,坚实发展基础。依托教育教学大讨论,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指向综合素质评价,契合人才培养目标。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增强育人意识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不断创新思路举措,改进方式方法,完善制度机制,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

1.建阳光育人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育人文化。建立学生成长发展指导服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合理配置学生学习和生活资源,营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和公开民主的资源分配环境。通过创新公寓文化生活和创建学生成长发展网络信息化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多样化的沟通交流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核心任务,抓住入学和毕业两个关节点,以学、讲、传、唱、树为主要形式,将价值观引导与大学文化传承、校风学风建设、专业素质提升、责任意识培养等各个环节相融合,大力弘扬哈军工精神、传承哈军工红色基因,优化育人环境。

2.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增强教师传道育人意识。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领会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教育引导教师实现四个统一。结合世情党情国情、高等教育和行业发展形势,围绕“‘三海一核强国梦,开展立德立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教师深刻认识特色优势和危机挑战,深刻认识现实任务与历史使命。鼓励引导优秀教职员工主动担任本科生导师,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涯规划等方面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3.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课程建设,覆盖全部育人环节。重点建设三海一核领域特色课程和教材,从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国地位实现角度激发师生使命感责任感。推动三海一核优质科研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学习专业技能的信心和决心。构建三海一核特色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传帮带和重大任务实战中锤炼培养人。通过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比对,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探索形成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课堂的有效形式。

4.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激发朋辈育人潜能。建好、用好校内外学生组织和社团,设置学生助教”“助管”“助研”“兼职辅导员”“新生导航员”“学业导航员等各类校内助学实践岗位3000余个。每年400多个学生助教岗位,一对一答疑辅导高达57000学时,约36000人次接受学习援助。为每个新生宿舍选配一名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导航员,对新生进行学业指导和经验交流,新生满意度达到100%

5.给学生以全生命周期关怀,拓展无穷育人空间。通过毕业入职、职业规划和发展、学位进修、科研合作、回馈母校、资助新生、校外辅导等途径,构建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毕业到职业、从职业到事业、从事业到生活的辐射全生命周期的人文关怀体系,使每一位学生在体验学校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与母校共同承担着社会责任,进而实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五个一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以实施五个一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进工作,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1.制定一个文件,抓好统筹规划安排。制定下发《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保障提出明确要求。截至目前,全省已有三分之二的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2.编写一个读本,抓好使用推广工作。2014年,编写出版《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系统阐述传统文化的历史起源、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并推荐给高校师生,作为通识课教材和思政课辅助教材使用。两年来,各高校已征订15余万册。赢得了师生高度认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3.突出一个主渠道,抓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引导和推动全省高校以必修、选修等方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目前,已有8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如,曲阜师范大学开设了《孔子与儒家文化》《山东乡土文学》等20余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本科生必须选修一门,研究生则统一必修《论语》。同时,划拨5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支持5所高校进行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

4.围绕一个主题,抓好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善。相继开展孝行齐鲁”“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等活动,连续3年举办大中小学生国学达人挑战赛。2016年,举办全省高校论语大会,引导广大学生亲近经典、学习经典、感悟经典。各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和地域文化特点,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5.营造一个环境,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传承创新项目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织高校申报省委、省政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先后获批立项20个,支持资金3000余万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如,山东建筑大学秉承三泉映雪的立意,建设了凤凰公馆、铁道建筑博物馆等校园文化景观。以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校风学风。如,山东大学依托国内高校首家集成式中华文化体验馆,开展中华文化体验与教育活动,开创体验式文化教学模式,研发定制式体验课程、开放式文化讲座、全景式体验活动等课程体系,开展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培育优良校风学风。

  

五个坚持为抓手推进易班建设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教育厅把加强易班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注重制度建设,整合各方力量,分批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1.坚持立德树人,构建齐抓共管领导机制。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朱世宏担任易班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省网信办、教育厅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教育厅有关处室和省网信办有关处室为成员单位,各共建高校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由学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负责易班推广工作,在省级和校级层面均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坚持积极自愿,构建有效动员实施机制。教育厅通过召开现场工作会等方式,对全省109所高校进行反复动员,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校积极自愿加入易班推广行动计划。目前,全省已有33所高校52万余大学生入驻易班,入驻高校数接近全省高校的三分之一,入驻人数超过全省全日制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去年12月,已有25所高校申请参加全省第二批易班推广行动计划。选树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作为先进典型,挖掘先进经验,加强示范引领。

3.坚持统筹整合,构建强力协同推进机制。印发《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四川高校实施方案》,确立了易班建设的重大思路和安排。近期,又把易班推广行动纳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委托省中心做好规划制定、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考核评价等日常工作。把易班建设纳入高校思政专项调研和其他督查活动中,通过以评促建等多种形式,督促高校落实易班建设主体责任。

4.坚持内容为王,构建四级联动共振机制。省教育厅先后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不断充实易班网络内容。省中心每月面向全省共建高校开展主题网络文化活动,实现了全省共建高校同一时间同一主题、不同地点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扩大了活动影响力。共建高校也结合学校特点,积极开展各类网络文化活动,并鼓励引导班级在易班建设班级主页积极开展活动。如,西华大学易班彩虹跑等特色易班文化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5.坚持保障在先,构建有力有效保障机制。强化人员保障。教育厅明确由宣传思想工作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易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并落实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教育厅易班建设与发展中心设定3个工作编制,招募兼职人员6名,负责中心运营和管理;首批共建高校都落实了专人专岗和办公场所,有的高校还在班级设立了易班委员。强化经费保障。教育厅将易班建设经费列入预算,共投入38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补贴首批易班高校和保障省中心日常运转。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分级培训制度,加强对校级领导、学校部门领导、学校技术人员的三级培训。建立跟踪指导制度,省中心成立客服团队,建立专人对口联系机制,有针对性地联系高校开展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建立考核管理制度,省中心每天对共建高校网站活跃度、主页日浏览量、客户端活跃指数等进行排名,每周编发周报,每月编发工作月报,加强对共建高校的考核引领。

努力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和中央31号文件相关要求,坚持聚焦问题、破解瓶颈、完善政策、突出落实的工作思路,着力加强领导、稳定队伍、畅通渠道、着力培养、强化督查,切实推动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1.加强领导,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配备标准、培养培训和管理考核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制定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有效管用的具体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相继制定了工作落实措施,在全省基本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稳定队伍,确保数量待遇落实。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一是确保数量。积极协调编制部门,按照1∶200和少数民族学生1∶50的比例,为省属41所公办高校新增一线专职辅导员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763个,并明确辅导员编制在全校总编制中单列,确保专编专用,使人事代理辅导员有了事业编制保障。目前,我省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师生比基本达到要求。二是提高待遇。2015年规定辅导员除学校正常的工资和津贴外,享受每生每月不低于3元的工作补贴,确保其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等条件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平均水平。设立专项资金,表彰和奖励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

3.畅通渠道,保障事业发展空间。切实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的要求。建立辅导员职称评聘制度,落实好教师身份。评审工作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负责,学工、人事部门组织实施。严格按照单设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的原则,辅导员可以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少高校可以评到正教授。建立职务晋升制度,落实好管理人员身份。将辅导员职务(职级)晋升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按照不低于本校行政干部队伍相应职务(职级)的比例标准,在编制内设置相应的职务(职级)岗位。特别优秀且任职时间较长的一线专职辅导员,最高可享受正处级待遇。建立长效机制,把辅导员工作经历,作为选拔学校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岗位领导人员的重要条件。

4.着力培养,提升队伍专业素质。各高校设立辅导员专项培训经费,每人每年不少于1000元,把辅导员岗位培训、业务研修等,纳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辅导员到国内、省内著名高校挂职锻炼、跟岗学习和业务研修。每年设立面向辅导员的工作课题和项目近百个,各高校也设立了校级层面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纳入职评条件。鼓励专职辅导员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有条件的高校对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优秀辅导员读研,实行优先推荐政策。

5.强化督查,促进工作任务落实。把督导检查作为工作落实的助推器,按照公办本科、公办高职、民办院校三个类别,每年分批进行督查。将相关要求分为13个具体指标,设置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三个评价标准。督查结果全省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适时进行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