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61209):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登

时间:2016-12-09作者: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浏览:108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登

(清华、哈工大、华南师大、上海大学等)

清华大学:打造又红又专的引路人

  清华大学党委一贯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又红又专、爱国奉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化,确保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贯彻到位。

  一、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堡垒

一是推动教师提升思想政治认识高度。学校定期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5年就宣传思想工作、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专门制定文件,要求全体教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责任。

二是延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频谱广度。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政治立场、立德树人表现作为教师聘用考核先置要求。要求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学生价值引导的核心内容。

三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深度。坚持用“清华师德”教育全体教师,设立突出贡献奖和良师益友、清韵烛光等奖项,大力宣传先进教师典型。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写入学校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以教师为主力组建网络引导队伍,在热点事件中积极发声,旗帜鲜明批驳错误言论。

  二、以党建为龙头引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全校199个教师党支部全面覆盖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党员2179人,党员比例达63.3%

一是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明确规定教师党支部的设置组成、职责要求及组织生活的次数、内容、形式,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达到每月一次、理论学习达到平均每学期两次以上。选齐配强党支部书记。每两年对党支部具体工作进行评议。面向教职工党支部设立调研课题和特色活动基金,累计支持1200多项。

二是激励教师党员当先锋、做表率。选树身边的优秀典型,先后开展向张光斗、吴良镛、赵家和等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举办教师先进事迹展。

三是“不断线”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始终将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为党委工作重点,建立党员发展工作台账。党委班子成员直接联系重点教师发展对象,定期交流思想并参加他们的发展会。

  三、重点抓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注重思想引导。成立青年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会,设立专项党建研究基金,支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二是完善涵育机制。完善党务部门和院系党委的沟通机制,定期通报研判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加强培训引导。

三是强化发展支持。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各级党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改革方案得到80%以上教师投票支持。在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名额、周转房等方面制定措施向青年教师倾斜。

哈尔滨工业大学:扎实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抓责任落实、抓方法创新、抓示范引领,让学院党组织强起来、党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一、完善学校党委主导、学院党委主体、党支部主心骨、党员主人翁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

一是学校党委始终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了《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等21项党建制度,每年举办党委责任人、党支部书记、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班。

二是不断强化院(系)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主业主责意识。坚持选优配强学院党委书记,严格执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和实施细则,开展基层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始终保持“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

三是切实保障党支部发挥主心骨作用。制定实施了《党支部考核评价办法》等7项工作标准,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主心骨作用发挥情况列为每年党支部分类考核和“三会一课”交叉互审重要内容。四是不断激发党员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主人翁意识。

  二、坚持创新方法、围绕师生榜样和重大任务建支部

一是施行“大师+支部”模式,围绕党员专家建支部。航天专家杜善义院士领衔的复合材料研究所党支部注重“传帮带”和专家党员梯队建设,在高难度航天项目攻关中培育出30余位高端人才。

二是施行“项目+支部”模式,围绕重大项目建支部。卫星研究所党支部带领师生攻关在一线,创造了自主研制小卫星“六战六捷”的纪录。

三是施行“教师+学生”模式,在教研室、研究所设置师生联合党支部。计算机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把“三会一课”与课题攻关融合推进,相关经验在黑龙江省高校党支部“三推两强”工程中展示推广。

四是施行“榜样+支部”模式,围绕先进典型建支部。藏族学生曲拥措姆入学后连过语言关、生活关、学习关、思想关,光荣加入党组织并被保送研究生,学校党委支持她组建了曲拥措姆工作室,发动一批党员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少数民族学生。

  三、坚持精神引领、品牌带动、典型示范

一是坚持精神引领。持续开展航天精神、铁人精神、马祖光精神等行业、地域和校本特色精神育人活动,面向新生上好入党启蒙第一课。

二是坚持品牌带动。实施基层党建品牌战略,每年开展品牌立项200余项,助推产生了航天魂、学雷锋小组等一批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三是坚持典型示范。创新设置了校、院(系)、支部三级榜样库,每年在重大时间节点评比表彰2000余人次,并从中按需遴选组合出各类先进事迹报告团。

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积极抢占网络新阵地,按照“知行合一、自主发展、为人师表”的育人理念,探索出一条“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一、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

  学校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多年对全校学生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立广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库,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共建“广东青年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对广东147所高校近200万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追踪分析。

  二、打造校园云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学校发挥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精心打造华师新闻网“晚安华师”“紫荆青年”等高品质“校媒群”,引导培育优秀教师和学生骨干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成覆盖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媒网”。领衔实施“粤教云”广东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牵头组建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搭建全省高校网络引领和思政教育云平台。通过一系列举措,整体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入学前到毕业后,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网络思政教育互动空间。

  三、嵌入生活微时间,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

  学校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时间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大力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持续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习、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整合学校历史故事、各类仪式典礼、文化艺术活动、优秀师生案例等传统思政教育资源,转换开发为网络视频、卡通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

  四、突出师生双主体,构建网络思想引领新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建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通过网络空间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发言。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指导学生社团、学生骨干建立学生乐于参与、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互动平台,形成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中提高认识、砥砺品格、朋辈相携、为人师表的新型育人机制。

上海大学:把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课程

  上海大学把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从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深化改革,将思政课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

  一、深化课程内容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一是深入研究教材,发挥中央马工程统编教材优势。设立教学研究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不断增强理论说服力;积极开发教辅材料,基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思路,着力解决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帮助教师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深讲透。

二是开展集体备课,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教学。制度化推进集体备课会,校领导全程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讨论,“备理论”“备学生”“备热点”“备教学方法运用”,遵循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有计划、分专题地进入课堂,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

三是推出“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学校邀请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组建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教研一体化师资团队。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传递正确价值导向。

  二、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

  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办学工作突出位置,尤其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引导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让教师想教好、能教好的工作机制。聚焦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构建“立交桥”式培养体系。首创“项链模式”,实现多学科师资协同育人。依托同城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用问题导向增强教学有效性

一是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改革2009年起,学校承担高校思政课“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探索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收集整理学生原始问题近10万个,建立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课程教学问题库。

二是注重话语体系转化,贴近学生思想特点。连续举办7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每年开展教学质量活动月,举办170期社科论坛,组织实施20期教学基本功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的教学理念。

三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贴近学生接受习惯。进行“微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思政课“微课程”视频库,把教材逻辑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形成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满足学生自学需要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北京市:“四个坚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全面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坚持首善标准,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谋划推动工作

一是抓顶层设计。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就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学科建设、思政课改革和专职教师激励等制定有利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大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是抓关键少数。组织60所北京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高校主要领导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三是抓投入保障。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5亿元,全面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工作。其中,建立1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每个中心年均支持400万至500万元,连续支持5年;建设1个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高精尖”项目,连续3年年均支持5000万元。

  二、坚持问题导向,以开放的视野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凝练教学内容。建立定期教学研讨、教学难点问题联合研究、理论与实践交互深化等日常性、基础性机制。

二是破解难点问题。建设20个教学改革示范点,创造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有益经验。

三是集聚优质资源。开展“名家领读经典”活动,设立市级思政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坚持党管人才,以有力的举措打造高层次教师队伍

一是注重全员培养。建设开放研修平台,组织教师网上选课、现场听课、课后评课,全面提高学习培训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二是注重名师引领。建设15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培养名师。每年选派40名中青年教师到北京大学等高校访学研修。

三是注重激励保障2016年起按照人均每月2000元标准为全体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发放补贴。评聘100名特级教授、200名特级教师并给予专项奖励。

  四、坚持主动引领,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开展理论创新

一是强化协同创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资源集聚优势,联合京津冀地区50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理论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是强化正面发声。联合人民网推出“走进北京高校,感受思政魅力”系列访谈活动;与《光明日报》等合作,及时围绕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发出正面强音。

三是强化成果培育。近5年累计设立1500余项课题,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浙江省:强化思想引领 创新方式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想政治建设,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一、突出政治意识,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

  历届省委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亲自抓。2005年,省委建立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和定期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11年来,省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100余次,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60多场次。

一是抓方向,明责任2015年,省委高规格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省级四套班子领导参加。省领导通过上讲台对话、进课堂听课、入公寓交流,掌握一手信息,查找问题。地方党委建立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高校党委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狠抓落实,提高实效。

二是抓细节,重实践2012年,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从抓好学生公寓文明环境做起,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4年间,全省高校累计投入10多亿元改善学生公寓环境;2300多名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4.6万多名干部教师联系学生寝室。

三是抓短板,促改革。制定《浙江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推出以改进课堂教学等为重点的“双十”举措,出台领导干部讲课听课等制度。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全省17所高校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针对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举办系列专题培训班。

二、着眼实际实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本身就是一部鲜活教材。我们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体系。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等地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将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写进教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引导学生感悟理论的力量,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实施“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工程,遴选100个乡镇(街道、社区)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定点实践基地。百所高校结对100个县(市、区),引导百万大学生大力推进社会实践。建立特聘导师师资库,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是开展文化校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传承校训、传唱校歌活动,推动建好校史馆、博物馆,创建校园文化标志符号。建设一批集党团活动、学术交流、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团文化等为一体的师生交流活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