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3/4期 2018-02-18
[本文为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VEA170002)的阶段性成果,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为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供了根本依据,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就要把握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价值导向和发展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与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的学科,时代发展、国家进步、理论创新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很多新的时代特征,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从内向走向开放,在多元中立主导的自信越来越强。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关键是政治方向,根本是立德树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做人的工作做彻底,就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决自信问题,特别是学科自信和研究自信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来,经历了一个从建立、发展到深化、繁荣的过程,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论、发展史、比较等多个体现规律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领域,并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为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应该看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但视野趋于内向,呈现出“内卷化”表征,比较多的时候局限于把固有的思想意识教化灌输进学生头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越来越看到,效果不尽人意。没有经过学科比较、国际比较和实践检验、科学阐释,很难说服个性色彩强烈、惯于独立思考的当代青年。
近年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逐渐由内向转向开放,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加富有特色、充满活力地寻求多重视角下的创新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敢于直面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敢于直面错误社会思潮的挑战,并在挑战中越战越勇、越辩越明,牢牢地站稳了脚跟,掌握了话语权。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不可阻挡的浪潮,“关起门来”搞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如何“打开门来”搞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是新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断,确立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方略,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理论品格与实践要求,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坚定的发展自信、广阔的政治胸襟、强烈的责任担当,加强宣传和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广大师生统一思想、解疑释惑,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
2.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基础越筑越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说服力有了实践支撑。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表达的行为,具有深远的时代内涵与全球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升级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基础。近百年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关键时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此期间,逐渐形成并长期存在的偏重说教、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弊端,也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桎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伴随着建国以来近70年的持续探索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各领域实践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和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这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带领全国人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更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时代出卷我们答,教育引导师生爱党爱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了更加牢固的实践基础,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坚实地、更富成效地不断创新发展。
3.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依靠文化的育人力量。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拥有的传统和价值的充分认同与肯定,是对其文化旺盛生命力所保持的坚定信心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只有对我们的文化坚定信任,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勇气,才能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挫折攻坚克难,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文化底蕴、体现文化内涵的一项系统工程,实现着政治性、科学性、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表现出强烈的渗透、融入、过程性特点。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均具有明显的耦合互动关系,两者不仅在精神实质、价值取向和教育功能上保持内在一致性,文化更是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全过程,既是构成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这个意义出发,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根本性意义。
近年来,理论与实践无不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每一次历史性跃进,均伴随着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学精神的弘扬与升华,文化以其浸润、感染和熏陶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彰显出“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独特优势。新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创新,要展现新作为新气象,就必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以及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其运行过程中接受文化的介入,同时还具有文化选择与文化创新力,以此增强教育说服力。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要紧密结合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类型,从凝聚价值理念、完善制度安排、注重日常养成、丰富文化载体等方面入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寻求根基、汲取能量,在显性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中滋养心灵、涵育德行,着力增强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是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主线,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和工作的最根本特征之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烙上了新的时代烙印,富有更强烈的时代气息。
1.个体层面:聚焦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具有关键性作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样态和活动方式,是完成价值内化最有效的办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常常遮蔽了其根源于人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旨归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忽略了只有通过现实的个人作为中介才能发挥其有效性、只有实现个人价值功能才足以为其必然性存在提供支撑这个问题。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需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论域基点和核心取向,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为人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层面的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价值引导和价值选择两个方面。过去,在意识形态相对封闭、较为单一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比较简单明确;但随着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观念和思潮交汇碰撞,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如何引导人们从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出发,在纷繁复杂中自觉防范错误思潮和敌对势力渗透,选择正确的、健康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面对当前大学生群体逐渐呈现出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选择现代化、价值立场个性化等时代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个体层面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多从微观层面的大学生本体出发,让学生们通过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并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深化与提升,最终形成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的道德实践,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成长成才。
2.社会层面:聚焦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他认为,“社会——不管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可见,社会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结合而成的关系性存在。但仅有社会关系还不能成为社会,只有将社会关系按一定规则、一定方式整合起来,才能构造成真实的现实社会。任何社会规范、规则都是社会关系的稳定形态和整合机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诸多社会规范最重要的建构基础和传播途径之一,具有维护和保证社会正常运转、促进和发展人类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规范作用,具有稳定和维持既有社会政治结构的强大阶级意志功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教育目的也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其发展方向要同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而当前的最大实际就是要将其根本聚焦在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上来。
作为国家主流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学视域外,还必须基于特定的政治社会关系,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和价值引导的积极的政治实践活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中国精神的价值表达和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凝聚起多元化社会中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奠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聚焦社会和谐发展,做到主流价值引领,就必须切实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制度和文化的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文化层面:聚焦文化传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系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社会化需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文化价值是社会的产物,由人创造并为人服务,其反映着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蕴含在与文化的耦合互动关系当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满足教育对象文化需要的功能,是用社会主导的文化理念来教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自身放置于文化系统之中,依托文化为宣传平台而展开教育活动,并依照不同时期文化的转变而适时调整教育路径,不断通过文化传播、文化熏陶、文化渗透,来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文化价值的需求者,还是文化价值的承担者,承载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功能,为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着重要导向和动力作用。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的传承创新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是我国高校的五大重要职能之一。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需要依靠教育来传承和创新,而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和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必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成果纳入其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和实践经验,又将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自觉纳入其工作范畴。由此可见,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对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学科和领域无法比拟的价值和优势。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注重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惟有在这种创造性的功能中,惟有在这潜在的功能之中,才能证实并显示出我们称之为‘思想’的另一种功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性和指引力条件下,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继承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才能真正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得以实现。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是推动其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力量来源。站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时刻关注青年学生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抓住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从而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1.逻辑起点: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对于有血有肉的个体而言,都会有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合理诉求。而这些合理诉求正是受教育者因具有自我意识、反省认识、价值判断等能力而形成的客体“主体性”表现,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曲折性与前进性相统一的发展全过程。因此,是否重视、能否回应、有无关切这些合理诉求,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际效果。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不是相互脱离的“两层皮”,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他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四个正确认识”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正确理解二者的一致性,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和逻辑起点。
其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就是要深刻了解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道路?“世界局势变动不居,大势在哪?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其宗何在?中国和世界如何各美其美又相融相通?”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就是要理性辨析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要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在世界产生的影响,正确看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等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投身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勤于学习、刻苦钻研、敏于求知,关心党和国家发展、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不因善小而不为,一步一印往前行。
2.动力之源: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是建立在以往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基础上,综合我国改革发展各领域现状,而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作出的整体性研判,其中也当然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育人主体多元,育人场域多样,育人方式多变等等。但同时,由于供给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育人系统的构建出现了很多协同发展不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协同发展不够”上。一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内部协同发展不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中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但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重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辅导员和学生工作专职工作者更关注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实务工作,这就容易出现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相互分离的情况。二是专职队伍和兼职队伍协同发展不够。兼职队伍大多来自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影响力更为显著,但同时他们较专职队伍而言,又受到专业素养的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三是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协同发展也不够。学生成长成才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但现实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三者间无缝衔接、相互融入、共同作用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以致三者之间存在教育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所有这些协同发展不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质上都反映出一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
3.发展路径:关照需求,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设计、机制运行和质量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一些长期存在、想解决而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彻底的问题,就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在科学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设计、机制运行和质量评价,以系统化思维,聚力构建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本质要求、具备新时代特征和积极价值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施工图”。
首先,目标设计要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事实判断,同时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目标设计不能仅仅从教育主体的视角考虑,而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从而提升受教育者在工作机制运行中的内在驱动力。其次,运行方式要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多个要素,例如话语体系、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宣传途径等,都要真正符合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通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全方位、系统性关照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个性化需求。最后,评价标准和方式要关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不仅要将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而且要将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将思想政治素质等价值元素纳入一般性教育评价、人才核心素养等评价体系之中,自觉做到同向同行、双向融合。要树立一种新的评价理念,明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根本遵循,坚持实践指向、导向明确、关照整体、设计科学的原则,建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的、长效的、分层分类的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