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融入思政和德育教育的思考与体会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大学英语教研部第一教学团队党支部书记
杨 剑
2019年9月23日
一谈起思政工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应该是思政课堂或思政老师的事情。通过课堂内外师生的交流,我们逐渐认识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堂上或者辅导员、党政部门的事情,而是全体教师的事情。大学英语教学除了传授西方语言文化知识之外,必须上升到大德育的高度,因为大学英语表层看是语言教学,但其语言文化内容体系中“镶嵌的是一整套的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我校领导在外语系调研时指出:大学英语课堂实际上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自己的实际感受也是如此。通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所传授的西方语言文化知识,总是呈现给学生“高、大、上”的方面,正能量居多,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西方的空气比中国的甜”的印象。大学英语作为人文学科,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式,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比其他课程更有优势,因为语言文化的学习必然涉及到习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学习与甄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我们逐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思辨引领。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国际发展大势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选择时事热点的英语新闻,如西方媒体对新疆、昆明暴恐事件的“双重标准”报道,201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邮件门”新闻等,对学生进行中国发展、国际地缘政治、大国博弈、西方民主实质、货币战争等方面知识的教育。由此,学生们不但学习了相关英语知识,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的双重标准有了真正的认识。这时,同学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震撼三部曲》作者、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所说的“出了国、就爱国”的真正含义了。通过类似的大德育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擦亮眼睛,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中国和国际发展大势。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客观、全面进行思辨,建立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知识对比等方面的交流和讨论,从而在自身实践学习中甄别西方文化的双重标准、精华与糟粕,学会思辨,建立文化自信。例如,在学生所学的“教育”这个话题中,学习内容覆盖了大量的中美教育的对比,包括教育制度、教育费用、教育模式,等等。在讨论时,很多学生强调中国的高考竞争激烈,美国学生学习轻松;中国教育落后,美国教育先进,等等。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建国前约80%的文盲率,到2016年的4.08%的文盲率,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是美国4倍左右的大国中,我们实现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取得的教育进展。同时,教师要跟学生解释,美国是利用了一战、二战的地缘政治优势,抓住了历史机遇,才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军事、教育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历史、客观、全面地以思辨的高度来看待中美教育的差距,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在大学英语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具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观点和片面的认识,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下通过一对一的电话、邮件、微信和面谈等方式进行解疑答惑。例如,在学生所学习的“自然和社会”这个话题中,有学生认为西方福利制度远远好于中国。对于类似的个性化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国情去思考:在中国这样巨量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还需要将大部分的钱投入到科技、军事、教育、农业、国防等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所谓“高福利”制度,是西方国家民主选举造成的恶果之一。长此以往,会造成财政赤字暴增,难以为继。美国现在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欧洲很多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以上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进行了思政和德育教育,教师在思政和文化自信等方面也受到了同样的教育,实现了自身政治意识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系列讲话,都对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学生和教师都在其中直面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教师自身思政水平和自身定力能否提升,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思政”的成败。未来,我和同事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尝试着常态化、系统化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思辨引领,为实现学生的“四个正确认识”贡献力量。“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和大德育教育永远处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