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外国文学方向研一学生把握学术前沿,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于近日举办专题学术讲座。王晓姝教授以“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与方法”为题,为研一学生开启学术探索之旅。
数据透视:勾勒研究图景
王晓姝教授从“数据维度”切入,通过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项目、国内五大权威期刊及国际A&HCI文学期刊的三重分析,揭示新世纪研究热点。数据显示,科技伦理、生态叙事、身份政治、非虚构书写成为近年高频关键词。例如,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关系、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杂交等问题,既回应现实关切,又突破传统研究边界,展现了文学研究回应时代命题的能力。
热点聚焦:文学回应时代之变
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爆炸和社会剧变催生了文学创作的多元转向。王晓姝指出,作家通过科幻寓言、碎片化叙事等新形式捕捉人类心理异化;同时,跨媒介、多模态的文本实验挑战了传统批评范式。“文学不再是现实的镜子,而是思想的实验室。”她鼓励学生以批判眼光关注作品中的技术隐喻、文化杂糅现象,如《三体》中的宇宙社会学争议或后9·11文学中的创伤记忆书写。
方法论赋能:从文本细读到跨界融合
针对新生科研能力培养,王晓姝提出“三位一体”路径:通过文本细读夯实基础,运用文化比较拓展视野,借助跨学科研究激发创新。她以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为例,演示如何结合心理学与历史语境解构记忆书写的深层逻辑,并强调A&HCI文献跟踪的重要性。现场还通过“问题链”引导式互动,示范如何将宏观理论分解为可操作的选题路径,如从“物转向”延伸至消费社会的微观政治分析。
本次讲座不仅为新生搭建了学术导航框架,更通过“数据—热点—方法”的闭环架构,点燃了探索文学与社会关联的热情。未来,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中心将持续组织系列学术活动,助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学研究者。